焦點
-
AMD發布最新市占率與發展藍圖,2022年Zen 4確定5nm製程,伺服器市佔翻倍!
雖說Computex 2020因COVID-19疫情而延期,但不少世界級科技大廠仍會每年6月初發表最新的產品資訊,並分享其營運成果。適逢7nm處理器推出滿週年,AMD也於今日稍早更新其最新的。裡面含有最新產品資訊、處理器5年發展藍圖與市占率。例如2022年的Zen 4架構確定以5nm製程設計、EPYC伺服器市占率翻倍等資訊,值得一看! 自2017年開始,AMD導入全新Zen架構處理器開始,之後每一年都會發表新世代的產品,搭載新的功能、提升效能,並採用新的製程技術,讓其處理器的整體表現更好! 在桌機處理器方面,AMD在2017年推出14nm的Zen架構Ryzen 1000系列,隨後2018年推出12nm、Zen+架構的Ryzen 2000系列,而最大的改變在於2019年推出的7nm、Zen 2架構的Ryzen 3000系列,首度支援PCIe 4.0規格,加上整體C/P值出眾,使得不少玩家投向AMD的懷抱。 至於下世代Zen 3架構的Ryzen 4000系列,則還是維持7nm,將是最後一代AM4插槽的處理器。到了2022年之前的再下世代Zen 4架構的Ryzen 5000時,就會採用新的5nm製程,到時候可能會改「槽」換「die」,採用新的插槽設計,屆時就要換主機板囉! 至於高階桌機的Ryzen Threadripper系列,AMD同樣以超高核心數與執行緒數來設計,以目前最高階產品即擁有64核心128執行緒,讓工作站能順利發揮出絕佳效能,TR系列採用7nm、PCIe 4.0、支援DDR4-3200等更好的賣點,以及更犀利的售價,完全碾壓Intel的對應產品,使得Intel不得不趕緊推出新的處理器來因應! 至於伺服器產品方面,AMD於2017年推出第一代EPYC處理器(14nm、Zen架構,代號Naples),當時的旗艦擁有最高32核心64執行緒,首次於伺服器市場嶄露頭角,並技壓Intel。隨後,2019年再推出第二代EPYC處理器(7nm、Zen 2架構、PCIe 4.0規格,代號Rome),這次直接升級到64核心、128執行緒,將Intel還停留在28核心、56執行緒的設計狠狠甩在後頭。 接下來第三代EPYC Milan處理器預計於2020年至2021年推出,同樣採用7nm製程,但效能應該會比EPYC Rome更好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2年之前AMD會推出5nm的EPYC Genoa處理器,正式讓伺服器也進入5nm新世界! 除了處理器之外,在互連架構方面,AMD的Infinity Fabric架構,也陸續從CPU之間的互連,延伸做到連GPU也可以互連的Infinity架構,這部份主要是應用在HPC(高效能運算)與數據中心在大量運算下,為各個節點(CPU、GPU)搭建的資料高速公路,以讓運作結果能夠互通有無。由此可看出AMD也希望將自家GPU產品趕緊帶入伺服器應用,以追趕NVIDIA在該領域的進度。 說到GPU部份,這次AMD在「遊戲卡」方面,也列出其2019年至2022年的四年發展藍圖。除了2019年推出7nm、RDNA架構的Radeon RX 5000家族(代號Navi 1X)之外,接下來預計2020年應該會推出7nm、RDNA 2架構的新Navi家族(Navi 2X),其具備強化的能效、硬體支援光追、且支援可變動著色頻率等新功能,已知Sony PS5與微軟Xbox Series X等下世代遊戲主機,都採用這款GPU,屆時正式上市後,玩家可以期待畫質與效能將會有更好的表現。 至於再下世代的部份,透過GPU Roadmap可以看到2022年之前,AMD會發表RDNA 3架構的Navi 3X家族,將採用更先進的製程(可能是5nm,但在簡報上先不寫死,以預留未來更改的空間),相信到時候效能應該有更大的進步空間。 至於GPU「運算卡」的運算應用方面,這部份主要是針對HPC(高效能運算)與數據中心的設定的發展藍圖,這部份AMD在現階段Radeon Instinct運算加速卡中,仍是以7nm、GCN架構的Vega GPU為主。至於2020~2021年將會推出7nm、CDNA架構的GPU加速卡,採用上述的第二代AMD Infinity互連架構,並有針對機器學習與HPC領域優化過,以吸引伺服器市場使用。 至於再下世代的GPU運算卡的部份,將採用更先進製程(可能是5nm)、CDNA 2架構的GPU產品,搭配第三代AMD Infinity互連架構,讓其可以延伸到Exascale (1 Exa FLOPS)的極致水準。 由於AMD的CPU、GPU產品,其售價都設定比競爭對手的產品還便宜一些。讓消費者能用更少的費用,來搭建更好規格、更高效能的電腦。如今已有不少玩家們改用AMD的平台,因此AMD也在其資料中公佈目前的市占率,以供消費者、客戶、策略夥伴、投資人來參考! 先來看AMD的EPYC處理器市佔率來看吧!由於EPYC不僅規格優、售價優,實測效能優,因此獲得各大SI廠商的支持,紛紛推出AMD架構的伺服器產品。而NVIDIA在2020年GDC發表的DGX A100資料中心伺服器,也選擇搭配AMD的EPYC Rome來當其主要處理器。看來EPYC將是高階伺服器產品的首選。 至於市場佔有率方面,根據,累積自2013年至2018年底的統計,AMD的1P與2P伺服器市占率大概達到5% (此為AMD參考IDC的數據,另外Mercury Research的數據則是4.5%)。而到了2019年底,AMD宣稱市場佔有率則達到8%,成長力道將近翻倍 (請參考下圖的右邊藍線部份) ! 至於AMD的客戶端處理器平台,這部份則包含了桌機、筆電,但不包含IoT裝置或嵌入式產品。以桌機處理器為例,由於Ryzen家族處理器同樣也具備規格優、售價優,實測效能更優等特色,因此不少玩家紛紛買單,在組裝新電腦或是新買筆電時,會開始把AMD納入採購選項。而且AMD自2017年至2020年的處理器,都會持續使用AM4插槽,讓消費者在升級處理器時,大多情況下是不用更換主機板的,因此獲得玩家廣泛的推薦。 也由於上述的理由,可以發現上圖的左側部份,可以看到2017年底AMD的市占率從8.7%提升到2018年底的13.4%,到了2019年底更提升到16.9% (參考上圖的橘線部份),成長力道強悍! 再看下方的筆電(包含電競筆電)市場成長部份,也是2018年算是大爆發的一年,從7%成長到12%,至於2019年底則是再成長到16%。在筆電數量方面,則是2020年將成長到135款以上。這些廠商包含宏碁(Acer)、華碩(ASUS)、戴爾(Dell)、惠普(HP)、聯想(Lenovo)、微軟(Microsoft)等筆電產品。 若再看下圖商用筆電部份,2018年成長比較少,僅從7%提升到8%,到2019年底之後,就提升到11%。至於在商用筆電數量方面,則是2020年將成長到70款以上。目前有惠普(HP)和聯想(Lenovo)在主推AMD筆電產品。 從上述AMD發布的最新市占率與發展藍圖,可以看出AMD在近4年內,徹底改變了伺服器、桌機、筆電等處理器市場,不僅從其市占率的提升可以看到,AMD以更好的製程、更棒的規格、更佳的效能表現,讓客戶買到超高C/P值的處理器產品,果然夠香! 只是在GPU產品部份,這部份他們也老實的列出,2017年還佔有33.1%,但2018年卻跌到26.5%,而2019年也只維持打平的26.6%狀態(參考上上上圖的紅線部份)。由此可見這部份,AMD雖說GPU也已推進到7nm,但其效能表現只能與競爭對手的中階產品相比,對於不在意NVIDIA的顯示卡是幾nm、只要玩得順就好的玩家來說,還是無法造成購買的欲望。 雖說目前已有兩大遊戲主機廠商都用AMD的產品,而Mac裡面也有不少搭配Radeon GPU的產品,但在一般消費性顯示卡市場部份,AMD實在得再加油了,做出真正能讓對手怕到的高階產品,才有機會提升市占率!
-
B460「迫擊砲」征服中階戰場、MSI MAG B460M MORTAR主機板開箱評測
對應對手B550主機板即將登場,Intel這邊目前也是有B460做對應,支援新一代14nm Comet Lake-S系列處理器,MSI針對自家MAG系列推出B460M MORTAR主機板,尺寸大小在M-ATX,提供PCIe 3.0和M.2插槽各兩組,同時還提供了2.5GbE LAN有線網路給玩家使用,做為一般中階玩家使用來說,算是給的十分佛心了。 MSI自家的MAG系列在外觀設計上都顯得有些外放,先前小編也幫大家,兩者分別對應了Z490和B460系列主機板,在外觀的設計上也有相關,都給人和軍事武力相關的設計感,也是對得起產品名稱系列定名,畢竟MORTAR在軍事上就是「迫擊砲」的意思(小編不禁想起砲排跳砲操..QQ)、TOMAHAWK則是「戰斧」巡弋飛彈的意思,視覺上都有霸氣感。 我們找了手邊對應B460等級的硬體規格,做了以下的簡單測試平台: ◆處理器:Intel Core i5-10600KF ◆散熱器:NZXT Kraken X52 ◆顯示卡: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◆主機板:MSI MAG B460M MORTAR ◆記憶體:G.SKILL Trident Z Royal 3600 8GB x2 @2666 ◆SSD:CORSAIR MP600 NVMe PCIe 4.0 x4 M.2 SSD 2TB ◆Power: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◆驅動版本: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◆作業系統: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簡單總結,微星MAG系列主打的本就是C/P值路線,這次在中階B460極距推出的B460M MORTAR主機板,在針對處理器穩定性方面還是有不錯的結果,顯見整體的VRM供電和散熱方案發揮效益,測試期間並未出現任何異狀,而在效能方面,也並未因B460階級壓抑效能天花板、仍舊能完整解放。而在硬體布局上,畢竟B460對應的主客群並非專業超頻或狂熱玩家,處理器上對應的會是Core i5或Core i7左右的玩家,因此在多數硬體考量如記憶體支援幅度、兩條PCIe和雙M.2插槽等等都是可預期的設計,比較佛心的一點自然是在這個價位上仍舊提供2.5GbE LAN有線網路給玩家使用,對於一般日常使用來說還是非常足夠的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Intel公布10代處理器的PL功耗值與時間值,5.3GHz超過56秒後就沒檔頭?!
Intel終於在2020年5月30日將其了,一樣是14nm+++、支援PCIe 3.0規格、支援到最高DDR4-2933,然後頂級的Core i9-10900K處理器提升到了10核心、20執行緒,且最高爆發效能可以達到5.3GHz!成為取代先前9代旗艦i9-9900K的「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」! 只是這個5.3GHz到底能支撐多久呢?由於處理器都有所謂的TDP (設計功耗),而AMD或Intel都會公佈其處理器的TDP,以表示該CPU在一般運作時的功耗。而Intel的CPU裡面,有所謂的PL1 (Power Limit 1,功耗上限值1)、PL2 (Power Limit 2,功耗上限值2)等機制。其中PL1通常代表其CPU的TDP功耗,而PL2則代表Boost之後的功耗,也就是為了讓CPU在高時脈運作時,最高可以達到的功耗,因此通常PL2值會大於PL1值。至於PL3和PL4一般都是Disable (關閉)的狀態。 然而PL2這個值,到底會比PL1值大多少呢?以往處理器中,最多PL2大概是PL1的125% (如6代U)。不過在Intel在其裡面,該PDF檔案的p94頁開始,也清楚列出每顆Comet Lake-S特定處理器的精確PL(功耗上限)值,和tau值(維持時間)。其中PL1值就等於其TDP值,而PL2值則根據不同CPU有不同的設定,一般PL2大多比PL1高出20%,甚至還有多出1~2倍以上的! 以旗艦的i9-10900K,PL2高達250W,為PL1的兩倍!所以真的可說是。至於i9-10900和i7-10700這兩顆,PL1=65W,PL2=224W,後者大約是前者的3.45倍。而i9-10900T與i7-10700T的PL1=35W,PL2=123W,後者大約是前者的3.51倍!真的可以說是地表用電爆衝幅度最強處理器。也因此,就算有嵌入式電腦想拿T這類35W超低電壓處理器來做Design-in,也是得預留高達123W以上的供電設計,以免CPU供電不足而GG!(又或者可以將PL1、PL2都Disable掉!) ▼表 Intel 10代U (Comet Lake-S)的PL1、PL2值與Tau值比較(製表/PCDIY!) 至於Tau值(Turbo Time Parameter,爆發時脈時間參數)部份,則表示在PL2這樣功耗下,能維持的時間,當超過該時間時,就會降回PL1。請參考上表,可看出表裡面的PL1的Tau建議值,幾乎都是28秒,而後面有K的三款解鎖版處理器,才翻倍變成56秒,亦即玩家們若買i9-10900K這顆「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」,想持續跑5.3GHz,最多只能撐56秒而已,隨後就沒檔頭、降回了標準時脈的3.7GHz了! 由於上述的規範,Intel建議Tau的建議值,就是56秒或28秒,雖然最大值是寫448秒,但可能不希望大家這麼做,一方面是為了保護CPU本身,不要因為一直在5.3GHz這樣高頻率運作,而產生太多廢熱,二方面也是讓系統散熱能完全壓制上述處理器的高溫,以讓系統維持穩定運作。 總之,換成白話文,就是您買的地表最強遊戲處理器i9-10900K,平常就至少吃125W,以3.7GHz運作,要是負載提升的話,就有可能吃到250W的電力,最多吃你56秒,在這個短短的不到一分鐘內,CPU會以最高單核心5.3GHz運作(開Intel TVB模式運作,TVB為Thermal Velocity Boost熱速度加速的簡稱),或是5.2GHz運作 (開啟Turbo Boost Max 3.0模式),要是全核心都以爆發時脈運作,則最高可到4.9GHz (開啟Intel TVB模式)。然後過了56秒之後,就會降回3.7GHz… 然後呢?就可能暫時「再起不能」了! XD 可能要等熱度降回一些,才能「雄風再起」了! ▼表 Intel第10代桌機處理器(代號Comet Lake-S)列表
-
4GB顯示卡掰!AMD宣布不再推4GB版本顯示卡,未來將以6GB或8GB為主
隨著現今的遊戲畫質越來越好,材質貼圖與光影所需要占用的顯示記憶體也跟著水漲船高,顯示記憶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,更別說下一世代主機所帶來的畫質革命,4GB的顯示記憶體恐怕是不夠用了…至少AMD是這麼覺得。 近期AMD Radeon與遊戲事業部行銷經理Adit Bhutani在官方社群裡發了 ,文中表示隨著現在遊戲的畫質表現越來越逼真,4GB的顯示記憶體已經成為遊戲性能表現上的絆腳石。 AMD使用自家的Radeon RX5500XT 4GB與8GB版本進行比較,測試了《邊緣禁地3》、《決勝時刻:現代戰爭》、《極限競速地平線 4》、《火線獵殺:絕境》、《重返德軍總部II:新巨像》五款遊戲。在最高畫質之下,即便是1080P解析度,8GB版本性能表現還是都比4GB版本要高出至少12%甚至是20%以上。 而這還只是遊戲允許記憶體不足的情況下強制執行的結果,顯示記憶體不足除了造成FPS值下滑外,也可能會使遊戲出現當機、材質貼圖異常,或是像《毀滅戰士:永恆》一樣,直接把更高畫質的選項給直接關閉,不讓玩家有選擇的機會。 有鑑於越來越多遊戲因為4GB顯示記憶體而拖累遊戲效能,加上下一世代的遊戲需要的記憶體只會更高,AMD宣布將從現今的RX5000系列開始,逐步淘汰掉4GB顯示記憶體的版本,並以6GB與8GB版本的顯示卡替代。 以目前的遊戲環境來說,使用8GB的顯示卡在1080P的畫質條件下,確實可以提供相當充裕遊戲緩衝空間,但若是4K解析度的話,8GB要全部吃光並非難事,因此AMD宣布淘汰4GB版本,除了代表這樣的「最低限度」組合已經過時了之外,或許也正暗示著自家下一代的顯示卡,在顯示記憶體方面將會有驚喜也說不定喔!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Intel再敗一城?AMD Ryzen 5 3600狂賣、銷量大勝Core i7-10700K近34倍
Intel近期推出,其中包含最頂級10核心Core i9-10900K(和KF),另有Core i7-10700K(和KF)作為高端玩家選擇,然而,畢竟相比第九代處理器在效能提升上略有不足,再者,更改腳位以後也讓玩家必須連同主機板一同升級,更添一筆額外開銷。另一方面,AMD Ryzen處理器近期推出全新入門等級R3 3300X / 3100雙處理器,在入門等級處理器打出一片天,而原先用來對應中階等級的R5系列處理器目前又以R5 3600作為最「俗擱大碗」的選擇,德國零售商Mindfactory近期最新的銷量報告就指出,R5 3600銷量大勝10700K 34倍有餘! 必須先了解的是,Mindfactory其實本就是以AMD產品做為大宗進駐,因此他們在市場銷量上,AMD產品數量總數會勝過Intel也不奇怪,然而,這仍舊顯示了一個重點,就是Comet Lake-S系列的市場競爭力在現階段AMD處理器大軍壓境下,確有明顯不足,加上,相同腳位下,AM4腳位能夠提供玩家更多的未來升級可能,Intel則是仍在相同的處理器下,使用不同的處理器腳位,對於注重C/P的玩家來說,首選自然不會是Intel了。 在Mindfactory的中,可以看到銷售量是按照銷售數字來排序的。統計下來可知,AMD佔據了87.25%的銷量(畢竟是以AMD為主,不意外),Intel則是僅有12.75%,其中雙方陣營除了前文提到的兩顆處理器以外,自然是還有許多不同的型號,但Mindfactory並未提供直接的數據,但比較特別的是,前一代Zen+架構的Ryzen 2000系列處理器仍是在榜上有名的選項,尤其R5 2600更是具有代表性,台灣市場上目前因為都在主打Ryzen 3000的緣故,很難找到直接購買的管道,但網路上仍可以約台幣3,000元左右的價格買到該處理器,可見仍是一個競爭力不錯的處理器。 不過也因為AMD目前主推的仍是Ryzen 3000處理器為主,因此,即便R5 2600價格不俗,但在整體的未來對應上,仍會以R3 3300X作為最推薦玩家購買的選擇,畢竟支援PCIe 4.0又能對應未來產品。 總結來說,先前在,玩家已經開始有逐漸脫離Intel掌握、投入AMD懷抱的情懷,Intel接下來只能期望下半年或明年推出的Rocket Lake系列處理器是否能穩住江山,但話說回來,AMD也是有Ryzen 4000在等著看的!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Optane用戶升級到Windows 10 2004版就GG,這裡教您如何修復!
隨著微軟於5/28正式開放的下載或升級工具之後,挾其加入不少新功能,以及支援DX12 Ultimate,相信有不少勇者已經搶先更新了!不過也有不少玩家暫時觀望,因為擔心一升級之後,輕則一些程式或操作介面出問題,嚴重的可能還開不了機!因此大家都還在等別人先當白老鼠,非到必要時絕對不升級! 自微軟在正式發布Windows 10版本2004更新之前,其實已經在Windows Insider裡面測試過近15個月,這些自願當「白老鼠」的玩家們其實已經將各種問題回報給微軟去修正,並於早在去年12月的時候就推出RTM版本。至於測試時間為什麼這麼久(超過1年),其實原因有很多,其中一個原因是,微軟變更了功能更新的方式,有點把秋季版當成一個可有可無的「啟用包」。例如1903版本就是一個春季版,屬於比較大範圍的更新,而1909版本則變成1903版本的Service Pack的感覺。因此玩家可以視2004年版本的更新,其實就是1903版本的後續大更新版本! 當然為了更謹慎,在微軟選擇Windows 10版本2004正式於2020年5月28日釋出之前,其實已經也修正不少問題,以確定正式推出之後,不會再有升級的問題!但問題總是有的,因此微軟也有開出Win10 2004版的,讓消費者知道目前還有哪些問題還沒解決。 該問題列表中,還是存在許多問題,包含若您連接了多個裝置(如滑鼠和鍵盤),則可能存在藍牙連接問題。若使用Thunderbolt擴充槽,插拔時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。另外,玩家也要特別注意的是,若您使用比較舊款NVIDIA顯示卡,也可能遇到一些問題,而Intel內顯的VRR也無作用等等。而這些問題都還「正在調查」階段,因此還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修好。 也因為還有很多原因尚待解決,為讓消費者保有其原先舊版Windows 10的相容性,同時避免升級後可能帶來潛在性的問題,微軟決定將一些客戶的電腦先Hold住,讓他們不能透過Windows Update來更新至Win10 2004版。 然而上述的問題都算「小咖」,最嚴重的就是有使用Intel Optane Memory的電腦(包含使用Optane Memory H10與M10的用戶),回報在其升級至Win10 2004之後,每次開啟Microsoft Edge瀏覽器的時候,就會出線Intel Optane Memory Pinning (定住)的訊息!結果微軟也反應Intel Optane並不與Win10 2004相容!也建議消費者重裝驅動程式看看! 該錯誤訊息顯示了有一個iaStorAfsServiceApi.dll檔案無法載入,可能是因為權限的問題而無法被順利載入。而Intel也證實有這個問題,並釋出,讓使用者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。 1. 開啟「開始」選單,然後輸入 appwiz.cpl ,以打開「程式和功能」 2. 在程式列表中,找 「Intel Optane Pinning Explorer 擴充程式」 3. 對該項目按滑鼠右鈕,然後選「修復」 4. 完成之後,按Windows+X,然後選擇「裝置管理員」 5. 將「軟體元件」項目展開,然後在Intel Pinning Shell Extensions按右鈕,選擇「解除安裝裝置」 6. 出現新的視窗時,選擇「刪除此裝置的驅動程式軟體」然後「解除安裝」 上述的步驟,就可以修復並刪除舊的驅動軟體,並修復「無法加載iaStorAfsServiceApi.dll」的錯誤。Intel也將問題的原因做了解釋如下: 在重大作業系統更新時,Windows會自到找的最佳匹配的驅動程式來重新安裝,以讓所有裝置能運作。由於Intel Optane Memory Pinning軟體組件自17.5.0.1017版本以後的RST驅動程式,其安裝方式已經被更改了,因此當系統發現若有比上述版本更早的驅動程式時,會自動更新至新版本的檔案,若有缺檔則會從較舊版的檔案來彌補,也因此造成了檔案版本不相容的原因,而出現上述的問題! 微軟除了上述的「問題列表」之外,也另有,讓人知道修復的進度,只是截稿前還沒有任何修復內容。 有趣的是,上述DLL無法載入的問題,對客戶來說,這是你們Intel或是微軟其中一個的問題。至少未來要有解決方案才是啊!但是,微軟尚未將該問題列入其「問題清單」內,自然也不會對這個問題來主動解決,有可能認為這是Intel的驅動程式寫不好,你們沒遵循微軟驅動程式開發規範去寫,自然就會出問題。結果就變成Intel自己去發「問題修正」函去解決,讓消費者來手動解決! 而Intel其實該驅動程式也不是只有Optane有問題,先前我們PCDIY!在測試主機板時,就發現只要主機板有內建一張Wi-Fi 6,然後我們另外再安裝一張Wi-Fi 6的介面卡,電腦就會卡住,無法進入Windows 10,很扯吧!後來的解決方法,就是把主機板內建的Wi-Fi 6 (Intel AX201)先關閉,這樣就可順利進入Windows 10了!「如果這不是Driver的問題,那是什麼問題?」別家的網路介面卡,不管是裝一片還是裝兩片,驅動程式都可以順利抓到並正常運作,唯獨Intel的Wi-Fi 6無線網路卡,裝兩片,你的電腦就當機! 此外,我們先前測試有內建Optane Memory H10的筆電,且又有BitBlocker加密過之後,此時若頻繁更新,或是讓系統進入睡眠狀態過久,下次就有可能無法開機了。只能說,Optane Memory H10以其QLC的品質,只有2400MB/1800MB的讀寫速度,還要扣除其快取容量,將一顆M.2 SSD對應成兩顆邏輯磁碟的作法,再加上必須安裝其對應的RST驅動程式,把一套系統弄得太複雜,不僅不好轉換系統,更容易造成若BIOS設定資料不見,SSD裡面的資料也都全不見! 而且,對消費者來說,實體SSD的存取效能提升,絕對大於什麼軟體AI加速機制的假提升還來得有實質幫助!當AMD現階段都不再主動推廣StoreMI技術之下,Intel還一直堅持用QLC品質搭配比較有問題的軟體驅動程式,來讓系統實質上沒快多少的作法,其心態可議!不如多推出一些實質就快點的消費性高速TLC SSD,然後賣平價一點,不要再搞什麼Optane這種東西,相信消費者絕對買單的!
-
活潑討喜新「色」計、PCIe 4.0顯示卡與SSD預備,ROG STRIX B550-F GAMING (WI-FI)主機板開箱
不得不說,首次將PCIe 4.0介面交給世人的是AMD、第一次將它帶往主流中階市場的也是AMD,B550主機板正式亮相,各板卡廠商近期也算是手忙腳亂,我們在第一時間收到由華碩推出的ROG STRIX B550-F GAMING (WI-FI)主機板,在ROG首波推出的B550主機板陣容中,另有B550-E GAMING和B550-F GAMING版本,後者和我們這次要開箱的版本基本上是相同的,有興趣和需求的玩家可以參考看看。 ROG STRIX一直以來主打的就是年輕電競族群,也因其目標客群定位的關係,使該產品線在設計上會比其他產品還要來得更活躍,有在關心ROG STRIX的玩家其實應該也有發現,從今年起,它們至今發出的產品,在設計上一直在跳脫以往單純的配色,其實這點也不只在主機板上出現,應該說整個華碩今年在設計上都非常大膽。而這次的ROG STRIX B550-F GAMING也是,初次拿到主機板時,就會被耳目一新的粉色線條設計吸引,在南橋和I/O蓋上都有類似的粉色線條,就連官網頁面也改用粉色作為主色系設計,看來這次ROG的目標客群似乎也有向女性玩家拓展的趨勢。 話說回來,B550-F GAMING本身在設計上倒也不俗,雖然作為中階B550平台,但整體的設計上仍舊盡量做好做滿,處理器採AM4腳位不多說,周圍採12+2相數位供電,而B550最大特色PCIe 4.0支援也在其中,包含顯示卡在內的主插槽部分也提供PCIe 4.0 x16介面,而M.2 SSD部分則是另有一組採PCIe 4.0 x4介面的插槽,提供玩家作為主要效能輸出管道。 這邊快速提醒玩家一下,由於B550雖然基本上已經支援PCIe 4.0介面,但多數板廠仍然只會在主插槽的部分採用該介面,另一組彈性插槽仍會以PCIe 3.0介面來做輔助,因此,玩家們如果想要獲得最大效能效益的話,記得要將顯示卡和SSD分別插入接近處理器的插槽喔! ROG這一波三款B550主機板在色系上雖然採黑化PCB板作主色,但都有藉由粉色線條和字樣做額外視覺跳色效果,第一印象給人非常活潑大方的外觀,這也讓傳統玩家對於主機板非黑即紅的簡單「色」計不再硬梆梆,在這樣的設計下,雖然ROG STRIX B550-F GAMING在南橋和無懼之眼的部分都有做RGB燈效支援,但其實跳色設計已經足夠讓人耳目一新,不像RGB這麼高調、但又足夠展現自我。 至於內部硬體規格方面,ROG STRIX B550-F GAMING也是應有盡有,畢竟B550仍是一般玩家的主流選擇,不管是硬體規格還是設計上,都仍必須讓玩家在一定預算下可以最大化C/P值、獲得絕佳的「一分錢一分貨」結果,也因此,PCIe和M.2 SSD各給兩組算是足夠應付多數情況了,一組作為主效能輸出、一組作為輔助彈性使用,而在處理器支援上,12+2相的數位供電也是能足夠應付多數Ryzen 3000處理器。I/O埠的部分則是十分大方,2.5GbE LAN和Wi-Fi 6都給好給滿,確保玩家使用彈性。整體來說,ROG STRIX B550-F GAMING絕對是一般玩家值得考慮入手的中階AM4主機板之一。 廠商名稱:ASUS -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800-093-456 廠商網址:www.asus.com ● ● ● ● ● ●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AMD B550最強C/P值晶片組駕到:Ryzen 4000 Ready、PCIe 4.0普及、雙顯示卡支援、更多USB 3.2 Gen 2! ft. B550 AORUS MASTER
玩家們到了這個時間點,想必也已經看了。才剛端出兩顆7nm製程、最佳入門級Ryzen 3 3100和3300X處理器的AMD,在處理器C/P值部分可說是早已將Intel甩得看不見車尾燈,而現在在主流中階主機板選項中,又再度推出全新的B550系列,也就意味著現階段AMD除了最入門版的A520(?)主機板尚未看到影子以外,中階、高階的3A平台已全線預備,尤其在一般玩家最重視的主流中階市場上,B550駕到也意味著,Intel的B460幾乎毫無反擊之力。 (型號差之毫釐、失之千里R~) AMD規劃的500系列晶片組,以全面支援PCIe 4.0規格為目標。而作為先前B450的下世代平台,也就是B550晶片組,也跟上了先前「7nm真香潮」的步伐,在同樣支援PCIe 4.0的規格下,也使得內部的效能得以進一步解放,以下先就B550主機板的重要資訊跟玩家做一一介紹。 首先在處理器支援部分,B550目前對應的,是現階段的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,包含去年推出的一眾3000系列處理器們,以及近日新推出的R3 3100、3300X全部都可直接採用,對比先前玩家們如果想要完整享受Ryzen 3000效能潛力的話,當時能夠對應的僅X570主機板,但價格落差的關係,也使得R3~R5系列Ryzen處理器總是有種「小孩子騎大象」的概念,不過當然,即便玩家當時選擇搭配的是X570主機板,至少同樣能夠對未來的處理器做好升級準備。而這次B550的出現,也就意味著R3 3100和3300X終於有了C/P值最高的「坐騎」可以對應。 除此之外,B550在處理器對應上,還能夠直接為未來的Zen 3架構的Ryzen 4000處理器做好升級準備,同樣採用AM4腳位下,屆時藉由BIOS更新的方式,即可輕鬆支援,玩家不必額外再買新的主機板,即可直接支援下世代CPU,「AMD真香!」再下一城。(望向隔壁棚的改「槽」換代...) 不過,玩家們如果是AMD鐵粉的話,手上可能已有先前的Ryzen 2000及1000系列處理器,值得注意的是,B550在設計上是不支援這兩代處理器的喔!畢竟AM4腳位已經佛心的陪伴玩家多年,在眾多處理器中,雖然主機板可藉由升級的方式支援前代處理器,但更多的支援彈性雖然對消費者來說是「揪甘心欸~」設計,但不可避免的是容易衍生的相容問題也可能更多,對比AMD方面需要做的維護也會相對高了一些,這點就望大家多擔待些了,畢竟至少就中階主機板來說,B550已經做好支援下世代Ryzen 4000處理器的準備(人總是要往前看的嘛~笑)。 這邊也建議如果手上還有Ryzen 1000和2000系列處理器的玩家,現階段如果想要升級的話,除非真的有十分必要的急迫性,否則可以再等些日子,等到後續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登場以後,再一併連同處理器、主機板、甚至顯示卡做一次大範圍的升級,會來得更有效率些。 另一個最重要的一點自然就是PCIe 4.0下放,這個在此之前僅X570系列主機板支援的功能,終於迎來第二位支援的選項。B550在PCIe 4.0介面的支援上和X570相同,通道設計上兩者最高都是24條PCIe 4.0/3.0通道,這包含了兩個層面,一個是在顯示卡使用的PCIe 4.0 x16介面插槽、另一個則是M.2 SSD使用的PCIe 4.0 x4介面。 先說顯示卡的部分,雖然就一般玩家日常使用下,是否採用PCIe 4.0對於遊戲的效能來說,不會有非常大的效能差距,但PCIe 4.0能提供的理論頻寬對比PCIe 3.0是其兩倍,也就是說在嚴苛的環境下,「PCIe 3.0 x16」 vs. 「PCIe 4.0 x16」才會有較大的效能差距,例如遊戲場景非常複雜時,又或是材質開到最佳等級,因為記憶體資料負荷量大,此時也比較能感受到PCIe 4.0所帶來的真正效益。不過當今遊戲大多還是以PCIe 3.0 x16的標準,就能擁有流暢的表現,因此PCIe 4.0 x16要獲得完整效能的展現,勢必要有更大場景、動用到更複雜材質的大型遊戲出現,才能讓支援PCIe 4.0 x16的顯示卡有更大效能的發揮。 另外在多顯示卡支援度的部分,以往都是高階主機板才有這項功能,不過這次AMD首度在主流中階平台中,開放支援AMD自家CrossFireX與NVIDIA SLI技術,這也就意味著在以往僅X470、X570等高階主機板能玩的多顯示卡輸出,也能在B550主機板上用到,不過如果要和X570對比的話,比較可惜的是B550在AMD CrossFireX支援上僅支援到雙顯示卡、而非X570能支援三顯示卡。 但這邊也要提醒的一點是,其實現階段因為顯示卡本身的效能逐步提高,加上不管是遊戲廠商還是AMD或NVIDIA自己,已經鮮少再為了遊戲做CrossFireX(或SLI)支援,因此,市場上其實也越來越少遊戲可以讓玩家用兩張、甚至三張顯示卡去搞極限輸出,除非是想要在現階段搞8K超高畫質解析度的遊戲,自然就另當別論了。總之,B550支援CrossFireX和SLI對於真正有需要的玩家來說,絕對是喜事一樁,有支援總是比沒支援在「奇摩子」心情上總是好得多。 PCIe 4.0帶來的另一個優勢是M.2 SSD效能狂飆,這次B550晶片組提供原生支援PCIe 4.0的功能,在通道上是採用PCIe 4.0 x4介面,對應主流Gen 4 SSD。先前在X570主機板登場時,就有跟著許多PCIe 4.0 SSD推出,基本上來說,最大讀寫速度都可達到近5,000 MB/s(甚至更高),對比現階段PCIe 3.0前段班SSD僅3,000 MB/s左右的水準來說,數字上確實有十分明顯的差距,但在一般日常使用中則不一定,端看玩家使用情境而定。 舉例來說,如果玩家想要入手PCIe 4.0 SSD作為遊戲使用是比較不建議的,對於遊戲速度的影響上來說,Gen 4 SSD帶來的提升並不十分明顯,甚至可說是和Gen 3 SSD不相上下;但如果玩家時常有需要大量移動檔案的需求、加上檔案長度又十分龐大的話,這時Gen 4 SSD才會帶來實質上明顯的影響,有這類需求的玩家才會建議入手Gen 4 SSD,畢竟雖然現在B550也搭載了PCIe 4.0功能,意味著Gen 4 SSD的價格可望有機會普及些,但現階段來說,價格還是普遍昂貴的。 然而,關於B550支援PCIe 4.0這點還是有幾個注意要點,簡單來說,「B550並非完全支援!」 什麼意思?以GPU PCIe插槽先來看,目前B550系列主機板普遍會提供兩組插槽,一是位於處理器下方的主插槽、第二組則是來自晶片組的副插槽,主插槽部分的確是採PCIe 4.0 x16模式沒錯,這點毫無爭議;但值得注意的是,位於南橋附近的PCIe插槽並非原生支援Gen 4介面,在使用上,該插槽仍會以PCIe 3.0 x4介面運行,也就是說,速度上兩者仍會有些微差距,這點玩家在安裝顯示卡要十分注意,如果只插單一顯示卡的話,記得要將顯示卡插入接近處理器的主PCIe插槽,才會是以實質PCIe 4.0 x16模式運行喔!否則,可以預期碰到效能下滑的問題。 而這邊也不得不提到,B550是首度讓AMD玩家能在中階玩家市場上使用雙顯示卡輸出的主機板,但也因為兩條PCIe插槽並非都會以實質Gen 4介面運行,也因此導致即便使用多顯示卡,預期的效能也不會完全像X570那般相同,這點有需要的玩家使用時須注意些。 另外,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M.2 SSD上,B550同樣普遍會提供兩組M.2 SSD插槽供玩家使用,但實質上,僅接近處理器附近的那組會以PCIe 4.0 x4運行,接近南橋的M.2插槽則是會以PCIe 3.0 x4運行,基本上和先前的Gen 3 SSD相同,因此,玩家這時候即便將Gen 4 SSD插上,也僅會以Gen 3 x4的速度(也就是約3,000 MB/s讀寫)運行喔! 接下來在其他亮點部分,則是可以發現B550的I/O埠布局更加完整,基本就提供了更多組的USB 3.2 Gen 2 Type-C連接埠,讓玩家至少能前後各有一組使用,但理論上最高可提供多達4組的USB 3.1 / 3.2 Gen 2連接埠給玩家使用,對比先前的B450還增加了2組。至於Gen 1連接埠的總數則是CPU+PCH總共可提供8組,對比前代同樣多提供了2組,而傳統USB 2.0連接埠部分則是維持在6組、和前代相同,不過在SATA 6Gbps連接埠的部分,則是提高到6組給玩家使用,對比先前的4組也算是有了更多的彈性(畢竟現在用SATA做主要儲存裝置的人已不多)。 其他新一代I/O技術如2.5GbE LAN支援、或是WI-Fi 6無線網路等等,就端看板廠對於不同主機板產品線來配置了。 B550的市場定位恰恰好可說是卡在X570和前代X470之間,畢竟雖然不像X570在架構和布局上這麼完整,但在支援PCIe 4.0這方面就已經勝過X470和先前的B450了,我們快速來做個簡單比較。 首先,B550和X570在處理器的支援上,X570能夠支援Ryzen 2000到未來Ryzen 4000系列處理器,但B550目前是僅支援Ryzen 3000至Ryzen 4000,也就是說,如果玩家原先是使用R5或R3 2000系列處理器對應B450主機板的話,B550是不能支援這類處理器的喔!另外,X570在多顯示卡支援上,CFX技術部分能提供三顯示卡輸出,對比B550的雙顯示卡支援還是有些差異。 而I/O部分,X570在USB 3.1 / 3.2 Gen 2連接埠的數量上更多,可提供到多達8組Gen 2,Gen 1部分也能多達12組,SATA 6Gbps更是有8組支援,對比B550分別最大提供4組和8組的情況下,X570在整體I/O的彈性布局上仍會相對更完整些。 整體來說,如果玩家原先使用的處理器就已經是R7以上的話,建議玩家還是以X570作為主要選項,價格上就要玩家另外考量了,X570價格普遍會多B550約3,000元新台幣左右的價格(甚至更多!)。但如果是現階段初次想要進場AMD的話,B550搭配現有的R3或R5 3000系列處理器會是一個不錯的組合。 如果是對比X470系列主機板呢?X470雖然支援Ryzen 3000以降的各式Ryzen處理器,但對於未來Ryzen 4000系列是否能支援,目前還無法確認,考量到單純未來升級彈性的話,X470會比B550還要來的弱一點,不過玩家如果是想要先以之前的Ryzen 1000或Ryzen 2000處理器找個暫時的升級方案的話,也是能試試看找找便宜的X470主機板先用。 X470同樣也支援CFX三顯示卡輸出,但是採用PCIe 3.0介面,在SSD讀寫速度方面會有些落差。另外,I/O埠表現部分,USB 3.1 / 3.2 Gen 2僅提供2組,對比B550的4組就有些差強人意,而雖然USB 3.1 / 3.2 Gen 1可以有10組的空間,但如果不完全用滿全部連接埠,那麼選擇B550其實就已經有非常不錯的使用彈性了。 再來看看和上代B450之間的差異對比,B450在處理器支援的問題上其實和X470相同,Ryzen 3000以降的處理器雖然都支援,但面對未來的Ryzen 4000目前仍是未知數,R3 / R5玩家如果想要暫時找個升級替代方案,加上手上也沒有Gen 4 SSD需求的話,其實倒也未必需要直接入手B550喔! B450雖然在USB 3.1 / 3.2 Gen 2連接埠方面僅提供2組,但USB 3.1 / 3.2 Gen 1部分仍是有6組可以給玩家彈性使用的,也就是說,如果玩家手頭上目前沒有非常急迫的升級需求,Ryzen 1000和Ryzen 2000的玩家實際上是可以再等待些許日子做升級的。 總結來說,B550主機板的登場正如前文所示,意味著AMD在主流中階及入門玩家的布局上已經做好準備,尤其至少提供了PCIe 4.0的支援和更多的Type-C連接埠,在使用上的彈性就已經大大的提升。 對比Intel陣營的B460主機板還在單純的給PCIe 3.0和記憶體超頻限制,B550在各方面來看都給的更大方些,多數B550在板卡廠的設計下,目前都可以看到平均有4000MHz以上的超頻幅度,對於一般玩家來說,等同是能夠進一步在有限的預算下來最大化PC效能,徹底解放電腦潛力,也是美事一樁。 B550主機板目前雖然在效能方面仍是在NDA下,但因為外觀和主機板開箱的部分已經可以看大家分享了,所以接下來小編將會以B550 AORUS MASTER這款技嘉在B550主機板陣容中,最高階代表形象給大家見識一下「頂級B550的模樣」。 我們這次收到的技嘉頂級B550 AORUS MASTER主機板,在用料上採用最高階的配置,尤其在處理器供電部分可說是煞費苦心,用上了16相數位供電(X570版本都沒用上這麼多!)、單相70A電晶體設計,確保總功率可達1120W,在面對R5、R7、甚至R9處理器下都能應對自如。另外,為求散熱效能穩定,採用Fins-Array散熱鰭片和直觸式熱導管,強化處理器周圍MOSFET散熱效果,確保處理器的散熱效果穩定,減少降頻的可能。另外,主機板背面也做了美背設計,並使用散熱背板材質,進一步強化整體的散熱效能。 這邊小編也把B550 AORUS MASTER外觀卸下,看看內部的用料使用。 總結來說,雖然目前因為NDA的關係,還不能和大家公布B550的效能表現,但藉由這次的外觀和晶片介紹,相信玩家們已經可以了解B550在AMD主機板和市場上帶來的「改革」能力,尤其在PCIe 4.0上這點更是有望徹底帶來市場向前進的動力,全面導入Gen 4 SSD的世界或許也不遠了,而AMD這次端出PCIe 4.0給中階主流市場以後,也就意味著如果對手再不趕快做應對,中階市場也將逐漸轉向AMD的天下,這對於Ryzen處理器來說,無疑是最佳捷報。 另一方面,B550雖然目前僅支援Ryzen 3000處理器,無法支援先前的處理器系列算是比較可惜的一點,雖然AMD有說過能夠支援,但畢竟還未正式確認,擁有先前Ryzen處理器的玩家還需觀望些,否則的話,就是直接等待下世代600系列(?)主機板和Ryzen 4000的到來。但反過來說,如果現階段玩家想要入手AMD 3A平台組裝高C/P主機的話,中階最佳選擇無疑就是R3 3300X加上B550的組合,另外再以像是RX5600XT做輔助,就足夠應付多數市場上遊戲了,「俗擱大碗」的代表無疑就是在說B550了。 ● ● ● ● ● ●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蝦毀?不需要一張圖片,只要一個像素就能讓Android手機故障!
相信這陣子應該不少玩家注意到一個新聞,就是只要將一張特殊的照片設定成Android手機的桌布,手機就會立刻當機,必須整個重置,然而國外有網友解析了這張照片和Android系統之後發現,其實只需要一個像素就能癱瘓整支手機。 關於照片會讓手機死機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照片被植入病毒或是受到詛咒,而是因為照片使用了一個非常罕見的色彩標準─「ProPhoto RGB」。這個由Kodak所制定特殊色彩空間,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色彩涵蓋範圍非常的廣,甚至有13%的色彩編碼落在人眼無法看見的區域。 由於在整個數位影像市場上,能夠記錄與顯示ProPhoto RGB這般巨大的色彩涵蓋空間的器材非常的稀少,自然也就使得許多裝置根本就不支援該色彩標準,這當中也包含了Android系統。 Android系統在對於色彩管理方面,並不是由系統去進行控制,而是由每個App本身去自行處理,如果該程式能夠自動根據不同色彩標準去調整,如相簿、網頁瀏覽器等,即使面對不相容的色彩標準,也能夠自動將色彩編碼轉換成相容的標準,雖然可能導致嚴重色偏,但至少還能顯示出來,這也是為什麼玩家將照片下載到手機時,還能正常觀看而不會當機的原因。 但如果碰上無法自動調整的程式呢?關於這一點每一家系統作法可能都不一樣,在Android系統中有一套「廣域相容」的顯示公式,其中一組公式會直接粗暴的將每個色彩編碼直接換算,以用來作為色彩「視覺」亮度的參考,其公式如下: 上述的這套公式的好處就是可以無視所有色彩標準,通通進行轉換,省去開發者在開發應用程式對色彩定義和調整的麻煩,然而這套公式其實還有幾個附加條件,也正是這幾個附加條件造成了這次死機風波。 因為這兩個條件的加入,造成了一旦有一個顏色在換算之後超出了255,就會造成了系統錯誤,而好巧不巧,這張受詛咒的照片就存在了一個這樣的顏色,其紅:藍:綠的色彩編碼為:255:243:255。 將該編碼導入系統的色彩換算公式就會得到: 面對異常的數值,程式可能就會崩潰,造成俗稱的閃退,所以如果玩家把這個「錯誤」色彩設定成桌布,便會造成桌面程式因為錯誤而關閉,但此時系統會將「桌面程式關閉」視為錯誤,而重啟桌面程式。於是乎程式錯誤關閉,系統重啟程式,程式又因錯誤而關閉的死亡迴圈就這樣誕生了。 面對這次死亡桌布事件,Google已經正在著手處理,並會發送更新檔來解決這個問題,至於已經因為好奇心而造成機器死機的玩家,可以藉由一直壓住「電源鍵」+「音量鍵-」進行強迫重啟,並在開機畫面時繼續按壓相同的組合鍵,便能進入「工程模式」,透過裡面的復原選項,將手機重設來讓手機復原,當然這樣的做法將造成手機內部的資料全部消失,所以最好還是勸各位玩家「不做死,就不會死」囉!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-
AMD市佔突破兩成!Steam硬體調查曝光:Intel市佔連月下滑、玩家正逐漸脫「I」入「A」
PC玩家們對於想必並不陌生,包含最佳遊戲、免費遊戲等等都有固定的排行榜持續更新,雖然五月進入遊戲荒,較少遊戲推出和更新,但在眾多調查中,近期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玩家硬體配備的使用,Intel自從年初以來,處理器在玩家市場上的市佔率連月下滑中,五月份時,Intel市佔率下滑了0.74%,這數字看起來不大,但其實所有的市佔率都直接跑向對手AMD手上,也就意味著:「玩家們在選擇處理器時正逐漸朝向AMD」。(想必Intel不樂見XD?!) 雖然說Intel綜觀四月份的硬體市場Steam市佔,處理器方面仍是有高達,但畢竟市佔率下滑是事實,加上近期雖然新推出Intel Comet Lake-S處理器,但對比先前的第九代處理器效能成長數值並不多,而且又要改「槽」換「Die」的關係,Comet Lake-S帶來的成長並不高,Intel玩家們只能期待下世代的Rocket Lake是否會來曙光了。 不過,雖然在處理器方面AMD可說是勢在必得,畢竟接下來還有更強的Ryzen 4000處理器即將到來,但在顯示卡的部分,AMD對手NVIDIA在一般玩家的心中還是比較大宗的選項,市佔率近9成,尤其在Steam調查中,,AMD這邊在最常用顯示卡前十名中唯一上榜的僅Radeon RX580,看來AMD在顯示卡方面雖然有現階段的RX5000系列帶動C/P效能,但對一般玩家來說,除非專業玩家還會衡量,否則的話一般玩家初次組裝電腦時,還是會以NVIDIA作為入門選擇較常見,AMD現階段只能寄望即將到來的Big Navi顯示卡系列了。 另一方面,比較有趣的一點是,在玩家最常使用解析度調查中,第一名不負眾望是1920 x 1080、使用率高達63.51%,但再下一個常見的反而是1366 x 768、使用率達10.91%,這解析度雖然在桌面PC上已不常見(畢竟螢幕的價格已經不貴),但在超級入門筆電上還是能時常看到。在高解析度方面,3840 x 2160雖然已出現多時,但在遊戲中的影響力仍不高,使用率僅2.17%,但這也不意外,畢竟在現階段這個PC射擊遊戲爆發的時代,FPS數值高才是王道,4K直接讓FPS砍半以上的結果,並不是多數玩家樂見的。(就看AMD和NV誰先搬出牛肉囉XD!) 總結來說,AMD在CPU方面的策略和強勢度已經開始影響玩家(Gamer)心中的地位,一直以來多數玩家都會認定Intel才會對遊戲帶來直接影響,但AMD的影響力已經逐漸拉起;至於在顯示卡方面,NVIDIA仍是大宗,但接下來雙強還會陸續針對高端顯示卡推出新品,屆時仍會有一波波動,還未組機的玩家可以再觀望些。 ★沒新聞心癢?加入PCDIY!官方Telegram頻道: ☆「找嘸人」聊科技?加入PCDIY! Telegram討論群:
最多人點閱
-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,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,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
-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,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!
-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,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!
- 洋垃圾神器,Xeon E5-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!
-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,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
-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,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!
- ASUS ROG STRIX-GTX1080-O8G-GAMING開箱實測,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,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!
-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,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-2670神器級處理器!
-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,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!
- 微星MSI Aegis X-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,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!